“嘉年华”乐翻了天 PC0HH
>F|qb*Tm7
Kt6C43]7
近年来,“嘉年华”频频出现在报纸、杂志、网络媒体上,旅游业的繁荣更是使得“嘉年华”乐翻了天,不少旅游区都纷纷选择“嘉年华”作为它们的宣传亮点。先看几则消息: #~*XDWvIS~
T N Ist
|Z!@'YB
(1)节日期间,大连还推出了车行大连秋之旅、爱在大连秋之旅等系列旅游活动。在星海湾有嘉年华——欢乐总动员,也将为游客献上精彩的节日大餐。(《沈阳晚报》2004年9月30日) :@;6
uZ<%kV1B
(2)9月26日,北京游乐园的一辆彩车在彩排。“十一”期间,这里将举办“2004年北京国际卡通嘉年华”和“秋天的童话”卡通彩灯艺术展。(《光明日报》2004年9月30日)
,| <jjq)
-[<vYxX:h:
(3)昨天下午,世纪公园内热闹非凡,即将从明天开始登陆“国际音乐嘉年华”舞台的部分乐队已提前抵沪。(上海《青年报》2004年4月30日) K+-z Y[3
F'ENq6
&|NZ8:*+#
~R$[n.Vpk
“嘉年华”如此热闹,让年纪大点的人摸不着头脑,实在不明白这词到底是什么意思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均未收录该词。《辞海》(1999年版)中收录有“嘉年华会”,解释为“即‘狂欢节’”。这说明该词在语言学界还未得到规范统一,有称之为“嘉年华”,也有称之为“嘉年华会”,不过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,“嘉年华”占绝对多数。 XK3!V|y`
*{Yi}d@h(
R@OSqEnr
PJ0Jjoh"Y
“嘉年华”是个外来词。这个优美的名字最初起源与《圣经》中的一段故事有关。《圣经·新约》中有一个魔鬼试探耶稣的故事,说的是魔鬼把耶稣困在旷野里,40天没有给他吃东西,耶稣虽然饥饿,却没有接受魔鬼的诱惑。后来为了纪念耶稣在这40天中的荒野禁食,信徒们就把每年复活节前的40天作为自己斋戒以及忏悔的日子,叫做大斋节。因为在封斋期间教会禁止肉食和娱乐,生活十分沉闷,所以在斋期开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内,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、舞会、游行,纵情游乐。因此“嘉年华”又被称为“狂欢节”或“谢肉节”(这个节期拉丁语中叫作Carnevale,意思是“告别肉食”)。至今在欧美国家,一年一度的“嘉年华”仍然是诸多传统节日中非常热闹非常盛大的节日。 6."PS4}:
EqoASu
g@}6N.]#
_ Q{T ';
“嘉年华”实际上就是从英文中的carnival音译而来。carnival最初是一个宗教节日,后来也泛指狂欢、庆祝、欢宴,在各地巡回流动的游艺团,有组织的联欢节目(《新英汉词典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)。“嘉年华”最先在港台频繁使用,80年代初,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香港与大陆的交往合作越来越密切,“嘉年华”也就随之传入大陆,从广东、福建渐次风靡全国。“嘉年华”的意思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悄悄地丰富起来。 -Sp/fjlq/
!6{Jq]
i<bxc
*afejjW[
第一种,指精心组织的联欢节目,其词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“联欢会”。如例(1)中的星海湾“嘉年华——欢乐总动员”,例2中的“2004年北京国际卡通嘉年华”,例3中的“国际音乐嘉年华”。 _~:j3=1&