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1.中国文化周 d<6L&8)<
暑假开始,来中心的孩子多起来。实习小组负责组织夏令营,让孩子们过一个充实的暑假。午餐时间,几个人冥思苦想,伤透脑筋。陆文博照例拿出晏茹精心准备的饭盒,里面有两个炒菜和米饭,香味四溢。其他几个女孩依旧例行公事。卡蒂和尼克吃着汉堡和三明治,希拉和埃里卡以薯片和饼干充饥,卡门更简单,啃着一根生芹菜和一个青椒。 :7Vm]xd}do
4:<0i0)5
“你们怎么又瞎对付?”陆文博看不惯她们的习惯。 9~,eu
oUw-l_ M]
“我们都不会做饭,做饭太麻烦,能填饱肚子就行了。”话虽然这么说,几个女孩目不转睛地盯着陆文博的午餐。 z6G^ BaT'
~|J6M
“你带的什么菜这么香,我可以尝一口吗?” uB,B%XHj
!4jS=Lhe>
没等陆文博反应过来,几个人叉子齐上,叉走几乎所有精华。陆文博并不介意,别看国内把麦当劳和肯德基为首的垃圾食品当成宝贝,美国人心里明白还是中餐更胜一筹,这让他自豪。 -r-`T
s
\lR~!6:
“你一定要把菜谱给我们,我们也可以回去试着做中餐。”几个女孩抹着油嘴,意犹未尽。 =WEfo;
-"a+<(Y
陆文博分析美国人对其他事情精明有余,对饮食则智慧不足,有简单了事、精细不足、缺乏营养之嫌。 &,&+/Sr11
@R2|=ox
另外一件事证实了陆文博的分析。几个女孩知道陆文博的生日在7月13日,特意准备了生日蛋糕,给他来个惊喜。受到这样的关照,陆文博乐得合不上嘴,他叉起一大块放进嘴里,第一口还觉得好吃,很快就觉得奇甜无比,难以忍受,远远超出国内奶油蛋糕十几倍的甜。为了不让大家扫兴,他勉强吃完一块,随后望糕兴叹。几个女孩毫不畏惧,大吃特吃,连叫好吃,陆文博哭笑不得。 \hM6 ykY-
>uOc#+5M.
如此看来,中美饮食真是天壤之别。中餐选料严格,刀工精细,注重火候,调味多变,无愧于“烹饪王国”的美誉。反观西餐,单调乏味,不讲“火候”和“入味”,多是简单的烹饪与混合,大倒胃口,营养搭配也无法同中餐相提并论。 #K*d:W3C
+d6E)~qKL
美国“三多一少”的饮食还带有健康隐患。第一是肉多,尤以牛肉居多。做法单一,主要是烤,比如烤牛排、烤香肠、烤牛肉饼等。家庭聚会的烧烤就以烤肉为主,肉块大、半生不熟、干而无味,让人难以下咽。第二是糖多,各种蛋糕里的糖超出中国数倍,撒在蛋糕上的糖粒更是甜上加甜。第三是盐多,美国人口味很重,食品中盐的含量让人吃惊。薯片咸得让人心慌;奶酪也加盐,咸得不能吃;买的自发面蒸出花卷似咸菜;咸牛肉用水煮过多遍仍无法去其咸味,简直可以当盐用。一少则是蔬菜少。超市蔬菜种类少,饮食中蔬菜比例更小,做法毫无创意,多是生吃,豆角则用开水煮过蘸盐吃。 rP`\<}a.
u>S&?X'a
陆文博突发奇想,提出可以用饮食文化作为突破口,予以延伸,全面介绍中国文化,组织“中国文化周”,受到一致赞同。 ]NAPvw#p
GN1cnM>`
在实习小组精心准备下,社区中心隆重推出“中国文化周”。大家在社区张贴海报,散发传单。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报名,被整个活动所吸引,自己也报名参加。 C
[2tH2*#
wOi>i`D&
活动第一天,中心里出现了少有的红火场面。入口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,金属探测器响声不断,工作人员引导入场,指示方向,忙得不亦乐乎。 5[gkGKkf_
?o.G@-
有过多次课堂演讲的练习,陆文博并不紧张和焦虑。站在大礼堂里,面对几十个孩子和家长期待的目光,陆文博自信地宣布“中国文化周”的开始。他首先介绍了几句简单的中文“你好”“再见”“谢谢”“对不起”,把它们形容成生存汉语,如果有谁到中国去,这些是最有用的。他讲得卖力,观众学得积极,朗读声一浪高过一浪。他还让孩子和家长比赛,看谁的声音更大,更齐,整个礼堂里气氛热烈,笑声不断,观众很快进入了角色。 ,(`@ZFp$
RL&3 P@r
陆文博又围绕名字展开介绍。他把陆文博三个字用巨大的字体写在黑板上,观众对这种方块字十分好奇。他开始解释中国名字的惯例和意义。陆是家族的姓,文是有文采和艺术气质,博则是博学多才。中国人重视家庭,姓都放在第一位,名字多包含美好的祝愿和希望。中国人之间为表示尊重多用姓氏互称而不是直呼其名。 I;-{#OE,
?$n<